合江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守护一条河流的方向人民资讯 [复制链接]

1#
中科医院专家 http://www.xxzywj.com/

「本文来源:四川日报」

川渝风物志1今夏,川渝作家一行10人,在长江上游的泸州采风数日,一路耳闻目睹,一路兴致勃勃,一路感慨万端。现实已经足够丰满,风流人物数不胜数,我想宕开一笔,将视角放在历史与世界、祖先与我们、人文与地理下,呈现千年时光里生生不息的一方风物。□章夫一块气候的“飞地”和一枚神奇的荔枝此次采风,第一站是泸州市合江县。从成都出发,一路向南。车还未抵达合江县城,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就引得几位女作家阵阵尖叫。“快看,那不是荔枝?”“我也看到了,硕果满枝头。”本来还昏昏欲睡的人们,惊醒之后,便纷纷举起手机,要么拍照,要么录像发朋友圈。
  原来,荔枝树已经成为合江县不可替代的风景树,大街上都是一排排绿绿的荔枝树,盛夏时节正是荔枝丰收的季节,我们赶上了好日子。
  多次到过合江的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向大家介绍说:“这不怪,合江县本身就是荔枝的故乡。”
  合江二字不难理解,两江汇合之意,长江、赤水河在此汇合。查阅历史,合江县在两千多年的治世长河里,经过数易其名后,才有了今天这个名字。
  唐代诗人杜牧给合江荔枝量身定做了一个绝佳的广告语: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。到了明代,一位名叫曹蕃的官员,对这个广告语又加了一个注解:“巴蜀所产,能挟一骑红尘,博妃子笑”。这个“注解”藏于他的专著《荔枝谱》一书中。
  作为一种“南方佳果”,荔枝对土质、气候要求甚高,多产于广东、广西以及福建南部地区,为何唯独对川南合江这块弹丸之地情有独钟?
  我求教于当地文化学者、农技专家、历史研究者,均未获得让我信服的答案。他们更多的说法是,合江这块地方本来就是荔枝的故乡,历史源远流长。
  回到成都后,我查阅史籍,求教了几位历史专家和植物专家,方弄懂其中的子丑寅卯。
  《本草纲目》载,荔枝生津止渴,理气解燥,健智益颜。
  据载,“荔枝”二字出自西汉,栽培历史始于秦汉,盛于唐宋。古名“离枝”,意为离枝即食。出产于亚热带气候,宜于暴晒、暴湿天气(我们今天所说的桑拿天),硒质土壤。
  汉武帝时期,荔枝即成为帝王最看重的贡品。当然,这个时候进贡的荔枝产于哪个地方?很难看到历史留下来的记载。
  普通人对荔枝的直接印象,就是出自晚唐的那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。其实,关于荔枝的诗词,唐宋最为风行,除杜甫写有“忆过泸戎摘荔枝,青峰隐映石逶迤”外,粗略一想,便有白居易“十年结子知谁在,自向庭中种荔枝”;李商隐“荔枝卢橘沾恩幸,鸾鹊天书湿紫泥”;唐徐寅“日日薰风卷瘴烟,南园珍果荔枝光”;郑谷“南荒何所恋,为尔即忘归”;薛涛“近有青衣连楚水,素浆还得类琼浆”……宋苏轼“颠坑仆谷相枕藉,知是荔枝龙眼来”;陆游“星球皱玉虽奇品,终忆戎州绿荔枝”;*庭坚“晚岁监州闻荔枝。赤英垂坠压阑枝”;蔡襄“欲效野芹羞献去,敢期佳什坠骊珠”;范成大“甘露凝成一颗冰,露穠冰厚更芳馨”……可以说,唐宋诗人骚客,已经将荔枝拟人化,赋予了一种更深更宽的情感寄托。
  荔枝与合江的缘分,最早可追溯到唐代。“忆过泸戎摘荔枝,青峰隐映石逶迤”,出自于杜甫的《解闷十二首》组诗,此诗作于唐永泰二年夔州任上,即今天的重庆奉节。诗中第一句“泸”“戎”两地,指的就是泸州和宜宾。
  公元年(唐大历元年)杜甫被贬奉节,入川后从成都出发,坐船经岷江入长江,再沿长江经泸州合江顺流而下。或许当时正是荔枝成熟季节,应朋友邀请,上岸吃荔枝,到任所后写下了这首诗。
  与杜甫等著名诗人“荔枝诗”相呼应的,是一件名为“宋刻荔枝图”的石刻,此物出土于宋代墓葬,清晰地表达了宋人食用荔枝的生活场景。这件石刻现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。
  如果说,这些文物古迹只是一个方面的佐证的话,另一个重要的佐证同样直指证据的核心——那就是合江的自然环境。
  合江地处四川盆地南沿川黔渝结合部,其气候特征却是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具体地讲,就是,气温较高,降水充沛,无霜期长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。且这里沿长江一带的土壤富含硒。也就是说,适合荔枝栽培种植的一切条件,都可以在合江找到。
  合江晚熟荔枝,以其皮薄色艳、个大核小、肉厚汁丰、晶莹透明、甜酸爽口、清香馥郁、细嫩化渣的独特风味,千百年来尽享美名。
  当地领导告诉我,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合江荔枝产量占了内地荔枝产量的90%以上。从唐代以来,除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几处沿海地区产荔枝以外,在内地只有合江这块“飞地”了。
  荔枝可是很有脾气的水果,收成好与不好,不仅仅看天气,更注重土质。这里的农民对土地的酸碱度,用肥品种,气候条件……十分敏感,他们就是荔枝种植的土专家。
  这块保持了近年历史传统的“飞地”,还一直在延续年前的那个样子。这“飞来”的荔枝也长久的扎根于此了。一座“活着”的古镇与一块“活着”的石碑
  距合江县城20公里的尧坝古镇,初看上去,与四川其他地方的古镇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区别。矮矮的门板房,窄窄的石板路,商铺云集,卖着几乎相同的“土特产”;人声鼎沸,更多的人是带着手机来这里打卡探路。
  站在尧坝古镇那块醒目的标牌前,我就在心里自问:“这个古镇与其他古镇有什么不一样?”
  尧坝古镇与四川、重庆、贵州接壤,算得上“鸡鸣三省”之地。近年历史长河中,尧坝一直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。据说,早在北宋皇祐年间,这里就是古江阳到夜郎国(大约贵州遵义一带)的必经之道,素有“川黔走廊”之称。水路发达的年月,这里又是连接川南与黔北的交通要道,泸州到赤水的必经之地。明清时期,尧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集镇。
  古镇不算大,一条千米长的青石板路穿街而过,街不宽,也不太平坦,逶迤蜿蜒中时现梯坎。两边瓦房对立,木柱撑持,板壁接续,屋檐迭错。时有深宅大院,门庭宽敞,卓异于左邻右舍。街道两边是歪歪斜斜的商铺,还有的另加吊脚虚楼,走马转角,意趣平添。
  由是反复琢磨,我以为尧坝古镇给人最大的“不一样”,就在于一个字——“人”。
  古镇上住的,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,包括街巷伸出来的各种生意铺子,也是原住民根据自身实际而经营的,所以尽显特色,给人以琳琅满目之感。
  古镇上还有两个主题纪念馆,一个是王朝闻纪念馆,另一个是凌子风故居。所不同的是,王朝闻是从小镇上走出去的“尧坝人”,而凌子风则是半路出道的“尧坝人”。
  王朝闻,新中国美学奠基人、著名的文艺理论家、艺术教育家。一生著作近千万言。始终保持着草根情怀,深深烙上平民的印记,在民间和*界都赢得良好的口碑。其故居名曰“添寿堂”,含长寿之意。
  著名导演凌子风与尧坝的关系,是因为他的处女作《狂》在此取景,继而对尧坝情有独钟,其后便随时过来小住,自认为是尧坝人。在他的影响下,尧坝也逐渐发展成为川南影视城,先后有十余部影视片在这里拍摄。凌子风故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参天大榕树,榕树生长在一个无土的高石台上,密密麻麻粗长的根系从石台的周围延伸下去,深深扎进台下的泥土里。榕树与石台,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物质竟结合得天衣无缝,向世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  生命,是万物之始。人,是万物之灵。我以为尧坝古镇给人的魅力,正在于此。
  尧坝古镇尽头,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榕树,榕树的浓阴之下,有一块“越石飞霞”石碑,碑的两侧立柱上书“独立使君歌绿野,一轮明月照符阳”等字迹,碑身正文因为风化早已斑驳。我求助当地文化名人胡正银先生,他作一番考证后,将文字原封不动地发我。透过字面不难理解,这就是一个山民因盗伐山林被官府惩戒的故事。尧坝镇*委副书记、镇长*是县环保局挂职的一名年轻干部,他十分熟练地向我们讲述了碑后的故事。不难看出,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有了一种浸入骨子的“上游意识”,因为古镇的下面是长江。
  离尧坝不远的泸县嘉明镇,也有一处类似的石刻,崖壁上大书4字——“禁*鱼虾”。
  这同样是光绪年间的物什,石刻高约2.6米、宽约1.2米,上方从右至左刻有“州主堂示”4字,左边从上至下刻有“光绪辛卯年放生会刊”。
  光绪辛卯年是年,距今年。作为泸县的北大门,九曲河里鱼虾丰富,嘉明人丁极为兴旺,可能捕捞过度影响生态,当时的地方官员“州主”无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,才会有这样的“禁令”。
  不由让人想起,石刻记事乃中华文明之特有形式。古往今来,大多以歌功颂德的方式勒石纪念,以示不朽。像九曲河嘉明镇段出现的“州主堂示”这样的石刻,实属罕见。
  离开古镇的时候,兴致所至,年逾七旬的何开民老人唱起了当地原生态川南“斑鸠歌”,我们全车人都跟着学唱……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